当前位置: 首页> 地区特产> 正文

浒关草席的编织历史

浒关草席,以其独特的历史和精湛的工艺,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瑰宝。其编织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,当时的浒墅关就已经设置,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更是穿镇而过,元朝还将大运河北拓至北京。到了明朝,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,浒墅关地区的草席交易逐步集中,刺激了本地草席的生产。

明清时期的鼎盛

浒关草席的编织历史

明清时期是浒关草席编织业发展的鼎盛阶段。在这个时期,浒墅关凭借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席业市场,取代了虎丘成为吴中席业中心。浒墅关出产的“关席”以色泽碧青、草质柔软、光滑平整、编结紧密、舒适凉爽、坚韧耐用著称,深受群众欢迎,并畅销全国各地。据记载,同治时期扬州宝应的和丰裕锅席店就有“关席”出售。

制作工艺的精细化

浒墅关草席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,从选料、劈丝、调筋、添草、压扣、抬扣到落扣,有一系列精密的工艺流程。这些工艺的成熟使得席子品种繁多,无论是坐具、枕几还是修短广狭,都能做到符合其式而为之。

同业公会的成立

在清末至民国时期,浒墅关镇上有五十多家席业店号,这些店号逐渐从竞争走向联合。民国20年(1931)3月,在浒墅关下塘北街成立了吴县席业同业公会,后来又改为席商业公会,参加的席行有46家之多。同业公会的出现标志着浒墅关席业的发展走向规范化。

发行钱筹和纸币

在抗战时期,由于金融秩序混乱,物价飞涨,***发行的纸币一度失信于民。为了能够正常经营,在浒墅关的席业市场上最先出现了自制的钱筹。据统计当时镇上五十多家席行中发行钱筹的达三十多家,席业公所也发行过小面额的纸币。这些钱筹和纸币因为席业店号信誉良好,所以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,起到了临时货币的作用。

文化遗产的认可

2013年,关席制作技艺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这不仅是对浒关草席技艺的认可,也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。近年来,浒墅关草席通过创新设计和技术改进,成功转型为时尚单品,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捧。

综上所述,浒关草席的编织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手工艺的发展,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这一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承。